10月16日,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開幕。連日來,多家新聞媒體先后采訪報道了我校兩位出席黨的二十大代表:省政協副主席、校黨委書記劉炯天院士和馬克思主義學院周榮方副教授。兩位黨代表暢談感想、吐露心聲,表達了努力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嶄新篇章的堅定決心。
2022年10月16日 人民日報 06版
繼續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
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節選)
我們要牢牢把握新時代新征程黨的中心任務,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戰略、新的舉措,繼續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踔厲奮發、勇毅前行、團結奮斗,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嶄新篇章。
新時代10年的偉大變革,標注劃時代的歷史印記。
經濟實力活力增強、民主法治底色鮮明、文化自信基石筑牢、民生短板加快補齊、美麗中國躍然眼前,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越走越寬廣。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篇大文章”“現在,我們這一代共產黨人的任務,就是繼續把這篇大文章寫下去”。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篇大文章”中書寫了濃墨重彩的篇章。
“五位一體”和“四個全面”相互促進、統籌聯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五位一體’和‘四個全面’相互促進、統籌聯動,要協調貫徹好,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生態文明、和諧社會,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強盛、中國美麗。”
非凡十年,“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統籌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逐步形成、協調推進,構建起新時代中國發展的戰略邏輯。
秋日的塞罕壩,層林盡染,漫山斑斕。
“生態之變”彰顯“布局之變”。“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正式形成‘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帶動中國式現代化全面發展、全面進步。”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周榮方代表認為,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擘畫了清晰的路線圖。
“十年間,全面小康千年夢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黨在革命性鍛造中更加堅強,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周榮方認為,“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明確了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選擇,深刻反映了我們黨為了人民利益而不懈奮斗的使命擔當。
媒體鏈接: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22-10/16/nw.D110000renmrb_20221016_1-06.htm
2022年10月18日 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
中央電視臺新聞直播間“二十大時光”欄目

主持人: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代表們表示,中國式現代化不僅需要物質文明的積累,更是對精神文明的升華。實現民族復興需要物質力量,也需要精神力量。
周榮方: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提出,要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新時代最強大的思想武器,為我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譜寫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的壯麗篇章提供了根本遵循。
2022年10月17日 大象新聞
象·面孔|連線二十大代表周榮方:
用心用情講好“行走的思政課”
2021年,一節“出圈”的思政課,讓周榮方的身影從課堂進入公眾視野。
視頻中,留著利落短發的周榮方飽含深情地給學生講述了焦裕祿書記魂歸蘭考的故事。動情之處,她的聲音哽咽了,之后努力克制情緒,流著眼淚繼續。臺下的青年學子仿佛被帶入那段歷史,紛紛紅了眼眶……
這段視頻全網點擊量破34億。從那時起,這名任教于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寶藏教師”,開始被更多人熟知。
2007年進入高校任職的周榮方,在一線從事思政課教學工作已有十余年。先后獲得過中宣部“基層理論宣講先進個人”、國家教育部“課程思政教學名師”、全國“最美教師”等多個榮譽稱號。
10月16日,周榮方作為黨的二十大代表走進人民大會堂聆聽報告,不停地在筆記本上記錄下問題和思考。接受大象新聞記者專訪時,她表示身為思政課老師,今后將繼續沉下心、蹲下來,用心用情講好“行走的思政課”。
將思政小課堂融入社會大課堂
16日晚9時許,大象新聞記者連線周榮方時,她先分享了一個有意思的細節。
當天上午,周榮方和代表們進入會場,每個人拿起報告,都是先找上面和自己行業相關的內容。旁邊一名從事交通事業的代表找了一陣說,看到了四個字:交通強國。
瀏覽過報告的周榮方扭頭對旁邊的代表說,“你信不信這一本都和我們有關?”她笑著解釋,總書記說過,要把思政小課堂融入社會大課堂,那簡報中提到的16個方面的歷史成就和歷史變革,是不是都和思政課相關?
在聆聽總書記報告時,周榮方邊聽邊思考,在筆記本上記滿了一本的問題。這些問題都圍繞一個核心:今后在進行思政課授課時,要如何沉下心、蹲下來把學生心里的問題一個一個地解決掉。
對于有著豐富授課經驗的周榮方來說,課堂上需要解決的不僅僅是理論問題,更多的是價值觀的問題。“我們有學生在課堂上很犀利地提問,說為什么要去學習教材里要求的價值觀,自己的人生為什么一定要聽這些要求?”
面對年輕學生充滿個性的問題,周榮方用一個故事進行回應。
長征時期,紅軍有一名高級指揮員名叫董振堂。在轉移陣地的途中,隊伍里有一名即將臨產的紅軍家屬陳慧清,在面臨讓戰士們浴血奮戰保孩子和保兵力撤退的選擇中,他下達了“生孩子要多長時間,就頂多長時間”的命令。一戰下來犧牲了不少紅軍戰士,面對部分人的不解,他堅定地說道,“我們革命,我們戰斗,我們流血犧牲不就是為了我們的下一代嗎?”
講完這個故事,周榮方問學生,“你們覺得這個孩子是誰?”緊接著她說,“這個孩子有可能是你們的爺爺,或者是太爺爺。”她隨即反問學生,“沒有這個人,如何有的你們呢?”
講完故事之后,周榮方緩緩對課堂上的學生說道,每一個人生下來就烙上了這個國家的歷史印記,這也賦予了每個人一份責任和擔當。作為青年人要學習付出,在成長時就要懂得“責任”二字承載的重量。
周榮方稱,學生在問這些問題的時候其實也是在思考,在給自己的人生尋找動力和方向。“學生需要我們來告訴他們,為什么要有這個方向,這也需要老師為他們作出指引。”
“敢于亮劍”的為師之道
在學生眼中,周榮方的課堂不是照本宣科的講解,更像是一場場酣暢淋漓的演講。談起這種教課模式,周榮方坦言,希望用這種方式讓學生更好地接受教課的內容。
但讓周榮方真正下定決心用這種方式授課的,還是她登上講臺第一年時,一個學生帶來的啟發。
“我第一年教課時是讀稿子的。”周榮方說,有一次上課時,她突然想起來一些生活上的事情就和同學們進行了分享,當時課堂氛圍一下活躍了起來。下課之后,班上一位同學找到周榮方并問她,以后講課能不能脫稿。這名學生說,感覺稿件影響了老師上課的情緒,學生們被分享生活的老師吸引,卻在老師念稿時感到投入的情緒突然剝離。
從那時起,周榮方發現,更能打動學生的是生活。“這兩年總書記也提過,把社會大課堂和思政小課堂結合起來,其實這真的是思政課的需求。”
周榮方說,只有把社會大課堂融進來,學生才會喜歡聽,喜歡聽之后才有可能聽進去,最后才能夠做得到。
“照本宣科的老師很多,但是在網絡時代,很多問題只有做到想到學生想不到的深度,才能獲得學生的信任。”對于教師和學生的關系,周榮方也進行過深刻的思考。
周榮方表示,互聯網讓師生獲取信息的途徑變得平等,從某種程度上講,教師也失去了從前的權威性。作為老師能做到的,就是比學生有更深地理解,同時也更要有自己獨立思考的內容,“要更敢于亮劍。”
周榮方表示,自己在課堂上經常和學生說一句話,記不記得老師不重要,要記得老師講過的道理。在她看來,理論的魅力就是在和錯誤觀點斗爭中展現出來的,一旦理論的魅力流出,學生就能聽進去。
對于思政內容的接納程度,周榮方也給了學生百分百的信任。“有些老師會覺得,學生是不是不喜歡聽這些,我覺得那是不相信學生。”周榮方說,步入大學的孩子大都是十八九歲的年紀,他們的人生才剛剛開始。“我們的使命就是告訴他們什么是正能量,讓他們的生活得到源自內心的幸福。”
埋下責任的種子
周榮方教給學生的“責任”二字,也在她自己身上開了花。
伴隨著錄課視頻在互聯網上的火爆傳播,各種各樣的聲音紛至沓來。讓周榮方感到驚喜的是,學生在看到網上的言論時專門勸慰她不需要過多理會,“我們這些小迷妹、小迷弟會保護你的。”
周榮方感慨,那一瞬間突然感覺到自己的學生們有責任感了。“他們來保護我,就像保護親人時的責任感一樣。”
對于網上的評價,周榮方也應對自如。在她心中,思政課老師起到的作用就是成為一個“渠道”。用一句話概括,就是“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我覺得傳播這些故事,重要的是起到啟智潤心的作用。”周榮方還拿“出圈”的錄課視頻舉例,當時網上到處都是自己哭的視頻,有不少人就對這個老師的哭產生疑問。他們會好奇,什么樣的故事讓講課的人如此動容。
“在課堂上,老師需要面對的大多是‘90后’‘00后’的孩子,他們對于許多先輩的事跡沒有那么多的了解。”周榮方說,河南的孩子們肯定知道焦裕祿書記,但是或許外省市的學生對這個名字就不是那么熟悉。“通過我的這個視頻,他們對講述的故事產生好奇后就會去了解。”周榮方表示,自己的視頻受到關注后,引來了無數人去了解焦裕祿書記的事跡,去關注河南,這才是“出圈”的意義所在。
聽完二十大的報告,周榮方更感覺到自己身上的重任。“總書記在報告中提到,讓青春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火熱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這也是周榮方一直在思考并嘗試解決的問題,在多次基層走訪中,基層干部經常向她提到,“缺人才”依然是目前基層面對的重要問題。
“如何讓新時代的學生章識到解決目前國家泊切面對的問題,正是每個青年學生應當承
擔的責任,這是我們亟待解決的事情。”周榮方說道,這些問題不能等待他人解決,承擔者正是教室里這些朝氣蓬勃的青年。
周榮方說,在思考了這些之后,自己走出人民大會堂時,內心反而是輕松的。她明白,培養人才先要培養責任,打勝仗更要靠勇氣和信仰。周榮方有信心帶著問題繼續回到講臺,“我感覺我的方向明確了。”
媒體鏈接:https://share.hntv.tv/news/0/1581961742679629825